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作者: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长 张文显教授(退休)浏览:时间:2017-06-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四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这一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循环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012年12月15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提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因为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增速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将始终处于不稳定、不可持续状态。

会议提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职能,同时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使得各种所有制能够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中国经济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主要目标是,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⑵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⑶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⑷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

2013年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顺应全球贸易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2013年7月,为优化现行税制,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释放改革红利,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为企业减负。

2013年8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提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将“宽带中国”计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致辞中表示,哈方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愿同中方加强经济、交通、人文互联互通,共同构筑新的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阐述中国对进一步促进中印尼关系和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构想,以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他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导演令,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该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协调处理全国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指导、推动、督促中央有关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

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也具备良好氛围,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

2014年2月15日,国务院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至此,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到400多项。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6月4日,国务院出台三项改革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一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2项。二是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2014年8月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11个重点发展领域。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指导意见明确要着力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财税政策、强化金融创新、有效供给土地、健全价格机制和加强基础工作等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

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再次取消和下放45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会议总结了改革工作,分析了改革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

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推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持续扩大改革成效。一是便利企业投资经营,再取消和下放87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将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90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实行先照后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再取消19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四是再取消一批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专业性不强、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使就业创业创新不为繁多的“证书”所累,让各类人才放手拼搏。

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会议审批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 赋予集体资产股份全能改革试点方案》等。

2014年9月30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据调查,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已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该文件要求各级政府把农民工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

2014年10月17日是中国设立的首个扶贫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我国提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2014年11月20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这是现阶段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月20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这“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扶持小微企业各种政策适用于个体工商户。2014年小微企业共减免税款612亿元;享受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优惠的有约2200万户纳税人,减负511亿元。2015年以来,国务院又出台新措施为小微企业等创业创新者减税降负,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4年12月9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时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工作。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等。

2015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会议提出,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平台。

2015年5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来实现制造强国这个目标;通过“三步走”战略来实现目标,大体上每一步用1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2015年7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顶层设计将加快推进“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三年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就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互联网+”的十年目标是,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2015年8月4日,新华社报道了新修订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与1995年第一版相比,新增347个职业,取消894个职业,共计减少547个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的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一些传统职业开始衰落甚至消失;二是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三是还有一些职业为适应形势开始调整和转化。

2015年8月7日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指导思想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8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新型融资担保行业的指导思想,以及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基本原则。

2015年9月7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成为改革试验区域。改革试验主要任务是,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要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要素价格倒逼创新,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要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要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强化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要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技术和国内品牌走出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2015年9月13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深化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不仅明确了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而且呈现不少亮点。

2015年9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等。

2015年9月1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四大看点。一是外商投资:创新管理体制。分层次有重点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二是走出去战略:建立新体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境外基础设施投资和能源资源合作。三是外贸: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四是国际经济合作:拓展新空间。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和规划制定,在全球性议题上,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5年9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股权多元化将率先从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展开;民间资本除可直接“参股”国企外,以往限制或门槛较高的大型国有项目将向非国有资本逐步开放。

2015年9月24日发布了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科技创新和驱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障碍,提出10个方面32项改革举措。《方案》着眼于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

2015年10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时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等。

2015年10月14日报道,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2015年10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这些事项集中在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工程许可、企业和个人资质资格认定等领域。

2015年10月29日发布《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会议认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化。

2015年11月2日,中办、国办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方案》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五大领域,进一步推进深化农村改革。

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时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我国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015年12月18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会议明确,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2016年1月2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从201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特别是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入一号文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

2016年2月25日,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董事会职权试点;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

2016年3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很关键的一条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

2016年4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6-2020年﹚》等。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纲要》提出,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即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一个体系,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六大转变,即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持续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2016年7月27日,公布了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网络强国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三步走”主要是: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2016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2016年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全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创新发展模式,挖掘增长动能;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

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时代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会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全党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即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

2016年12月2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退出和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时强调,总结谋划好改革工作,对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情况的报告》等。

2016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经济工作定调。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16年12月1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其中包含了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三方面的调整优化。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会议确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是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2016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时强调,经过3年多努力,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要统筹协调各方面改革工作,增强改革定力,加强改革协同,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办法,把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会议强调,2017年改革工作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要加强对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对外开放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

2017年1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改革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两权分离、扩权赋能,市场配置、完善规则,明确责任、分级行使,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产权明晰、权能丰富、规则完善、监管有效、权益落实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效使用制度。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2017年2月5日公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意见》把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政策安排。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时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会议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

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规划》明确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并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2017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时强调,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

2017年4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时强调,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落实摆到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等。

从2012年年末到现在近五年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统一指挥、整体推进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得到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并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从要素结构看,由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40%提高到2016年的56.2%。从需求结构看,由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6年最终消费率达到52.9%,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51.6%提高到64.6%。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6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44.6%上升到51.6%。

第二,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二。从经济实力看,2016年我国GDP总量为10.38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8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全球只有美、中两国的GDP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国家。从产业竞争力看,2016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以上。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从设施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等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从国际竞争力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稳居世界第一位。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三位,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三,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2016年,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经济分别增长1.6%、0.99%、1.9%,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经济分别是-0.2%、0.3%、-3.6%、7.4%。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长率为6.7%,起到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第四,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升。201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126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创历史新高。投资遍布165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至2016年,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了3万亿美元。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已经深度融合,我国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涉及多个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对外投资建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工业园区等多种方式,积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形成了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

第五,经济体制改革惠及民生,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四年来,我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仅2016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使1240万人得以脱贫;提高了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为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为1.4亿学生免除学杂费;仅2016年棚户区改造住房606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14万户,民居条件得到改善;国家投资7000亿元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促进农业现代化。从2012年年末到2016年的4年间,2016年比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加36.8%和56.2%,全国住户存款增加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58%。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赴国内外旅游者也随之增多,仅国内游客增加48%,国内旅游收入增加73%。这几年,中央强力打虎拍蝇反腐败使社情清明,各项改革大力提升国家防卫能力,确保国家安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六,中国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响应。近几年来,我国国家领导人通过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世界经济论坛、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多种方式提出多项发展经济的建议和行动方案。特别是在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不但赢得参会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赞同,而且已经纳入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使中国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为世界经济复苏出谋划策,并将转化为各国实际行动,使各国美好愿景转变为现实。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但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而且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措施不仅使民富国强,而且为建设全球和谐共存大家庭、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联系电话:0431-86908035   邮编:130052
地址:长春市凯旋路3050号
版权所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官方微信